 | 唐模-同胞翰林坊 |
黄山市位于安徽省最南端,地处中亚热带北缘、常绿阔叶林、红壤黄壤地带。东西长164.14公里,南北宽123.35公里。总面积9807平方公里。
黄山市于1987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,前身是徽州地区,现辖三区(屯溪区、黄山区、徽州区)、四县(歙县、休宁、祁门、黟县)和黄山风景区,区、县辖42个镇、100个乡,屯溪区为市府所在地。
 | 送客松 | 黄山市是一个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的山区。境内群峰参天,山丘屏列,岭谷交错,有深山、山谷,也有盆地、平原,波流清沏,溪水迥环,到处清荣峻茂,水秀山灵,犹如一幅风景优美的画图。座落在歙县东北部的清凉峰(海拔1787米),耸立在祁门县境内的牯牛降(海拔1728米),拔起于休宁西北部的白岳齐云山(海拔580米),都是壮丽神奇的“天造画境”。横贯歙县、黄山区、休宁、黟县之间的黄山,最高峰莲花峰(海拔1860米),峰峦峻峭,劈地摩天,重岩叠嶂,宏博富丽,是著名的风景胜地。
 | 十八罗汉朝南海 | 黄山历史悠久,远在六、七千年前,即公元前51世纪,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后期,人类就已经在这片美丽富饶的山区劳动生息了。在距今三、四千年的殷商时期,这里就居住着一支叫山越的先民。在春秋战国时期,这里先属吴,吴亡属越,越亡属楚。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,实行郡县制,这里为会稽郡属地。南朝时开始设置新安郡,郡府搬迁又始终未离开新安江上游,徽州古称新安,其源盖出于此。宋代徽宗宣和三年五月廿四日(公元1121年),歙州被诏改为徽州,州名亦被历代沿用至今。清康熙六年(公元1667年)建省的时候,就是摘取安庆、徽州二府首字作为省名的。
黄山境内有着灿烂的文化——徽文化。
徽派文化底蕴丰富,内涵深广,是我国三大区域文化(藏学、敦煌学、徽学)之一,涵盖了哲、经、史、医、科、艺诸多领域。历史上各种人才应运而生,学术研究异彩纷呈。同时,由徽商兴盛而形成了新安理学、新安医学、新安画派、徽派盆景、徽墨歙砚、徽派建筑、徽雕、徽刻、徽剧、徽菜等独具地方特色的文化流派。
 | 慈禧手书 | 旅游业是黄山市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。1979年7月,邓小平同志视察黄山,发出“把黄山旅游的牌子打出去”的号召,奏响了黄山旅游业发展序曲。建市以来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。旅游业由70年代末的单一型观光游发展成集观光、休闲、修学、风情、民俗、美食、文化、寻古、探险为一体的多元化旅游格局。旅游业在第三产业、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中所占份额,超过全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的平均水平,成为黄山市名副其实的牵头产业。
黄山市最大的特点是旅游资源丰富,景观独特,不仅有大自然造就的天下无双的山水风光,而且有大量展现中国古老文化的人文景观。
方圆154平方公里的黄山风景区无处不景,无景不奇,以奇松、怪石、云海、温泉“黄山四绝”著称于世。明代徐霞客称赞曰:“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,登黄山而后天下无山,观止矣!”后人传颂为“五岳归来不看山,黄山归来不看岳。”1985年,黄山作为唯一的山岳风光,被评选为全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;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名录。
 | 云门塔 | 黄山周围,景观簇拥,风格各异,犹如众星拱月,有风光秀丽的太平湖、“山水画廊”新安江、保持原始风貌的国家级森林公园“牯牛降”和省级“清凉峰”两处自然保护区以及我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的齐云山。现已发现地面文物4900多处,其中列入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的45处。直至今日,黄山大地上仍遍布古桥、古塔、古亭阁、古宗祠、古牌坊,犹如一座天然的历史大博物馆。 |